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课题研究 >> 问题学习研究 >> 阶段报告

《小学数学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作者:陈一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0-24

《小学数学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武进区礼嘉中心小学  陈一新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与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三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而构建基于问题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2、小学生认知心理和数学自身特点的需要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需要,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问题”是学习的重要载体。问题情境创设能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予思维方式,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基于问题”学习的数学策略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设计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从小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数学基于问题学习是一钟以问题情境为背景,重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提炼,经历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的学习方法,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抓手。  

3、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正在悄然地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正面临着创新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挑战。因此,革新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景,搭建研究性学习平台,营造探究性学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丰富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升探究性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最终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本课题研究,突显了生本意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        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1、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学习,即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本教学方式的三个基本特征:(1)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中心。即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讲解过程,而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把教学目标问题化。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2)以发展学生运用知识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及学习能力为重点。(3)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为关键。即教师是学习过程中问题性情境的创设者,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鼓励者。    

2、教学策略: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所体现的教学思想。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的解释:(1)学习是主体主动作内部心理建构的过程;(2)学习中的理解是运用已有经验和提供信息的结果,学习中的建构既有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又有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3)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合作会使理解变得丰富和全面。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性教学的重要方式。基于问题学习要求学生针对一定问题情境,并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扮现积极的角色,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同时,获得新知和技能,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基于问题学习的基本途径:问题的呈现与陈述;列出已知的相关知识;根据已有知识针对问题开展陈述;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发现和填补知识缺陷,引导学生探究、搜寻;学生口头或书面形式呈现交流各自的发现、解答和建议。    

2、问题教学理论    

问题教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来经有关专家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的结合起来。问题教学法以当代思维科学为依据,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方式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合作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基于问题学习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2、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怀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基于问题的实验和实践探索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与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的态度,体会探索的乐趣,并能通过评价认识自我的价值,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能力,更新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反思。    

     

三、研究内容    

在调查学生学习现状的前提下转变教学观念,构建适合学生实际的小学数学基于问题学习的学习方式,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问题学习的目标确立以后,还必须有基于问题学习的内容作支撑,让学生问题情境中探索研究,达到理解并掌握新知,应用新知解决问题,从而增长智慧。    

1、         创设情境,激活内驱,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小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往往上在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自发产生的。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新的认知冲突和情感共鸣,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活动,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2 选择材料,提供时空,变空泛说教为生动体验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中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基于问题学习”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将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和设计,使其有利于学习探究活动的展开。同时,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足够的时空,促进学生在“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生动的体验,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    

 3 积极对话,适时捕捉,变单向传递为多元交流    

     教学实践表明,交流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高效的学习途径。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不同的个体在探究的过程中都将获得新体验、新发现和新策略,而这种个性化的体验和发现正是学生建构和完善知识意义最有价值的素材和资源。当“基于问题学习”的学习方式运用于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将每个同学当作一个小小的“信息源”,将来自每个信息源的信息视作最为宝贵的学习资源,师生、生生在积极的对话过程中及时进行信息交换,并适时捕捉动态信息,将其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和利用。    

 4 抓住契机,积极引导,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    

当“基于问题学习”之学习方式运用于课堂教学时,学生个体客观上的差异(知识、经验、能力等)导致探究活动过程与结果的差异。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发现,既关注学生对知识在创造的收获,又关注学生探究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同时,要确立多元评价的理验,实现评价主体多元、评价 内容多元、和评价手段多元,真正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评价主体多元。学生“基于问题学习”不仅限于课堂,往往延伸至课外。这种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评价主体的拓展。因此,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可能成为也应该成为学生“基于问题”学习的评价主体。    

    评价手段多元。评价主体的多元必然引起评价手段的多元化。除了课堂上的面对面的评价外,书面留言、调查问卷等方式也成为评价的重要手段。    

评价内容多元。《新课程标准》认为,评价不仅要关注探究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评价不仅能引导不同个体沿着自己的智力强项去发展,也使他们懂得如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真正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文献资料研究,理论归纳。(研究准备阶段)    

2、行动研究法——以行动研究,经验总结为主(探索实验阶段)    

3、经验总结法——一理论升华、归纳总结、经验汇编为主。(评价总结阶段)    

五、研究过程  

1、重视理论学习 更新教育观念  

    本课题方案立项以后,我们首先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方案,使每位成员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我们进精选了《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掌控艺术》、《新课程优秀案例评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等相关理论学习专著,做到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此外我们还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平时主动关注、学习各级各类杂志及网上一些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文章,同时做好要点札记和自我反思记录。为了更好地体现理论学习成果,我们课题组还专门设计了,并要求及时将理论学习登记表上的内容上传至课题网上,真正使理论学习超过为所有课题组成员共享,使本课题研究始终有先进的理论指导和支撑。  

2、开展各种课题专题研讨活动 让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成长、提高  

1)立足课堂 上好课题研究课  

  课题研究课体现着我们课题研究的思想和研究活动的进展。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在上好研究课上下工夫。为了突显课题研究课的意图、目的,我们还专门设计了本课题研究课的教学设计表,主要分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四大块,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在设计意图栏目要求重点说明如何围绕课题进行教学设计的。在课题研究课的设计安排上,我们将课题研究课分两个层次,一是级部研究课,分低、中、高三阶段,要求课题组成员全员参与,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一堂级部课题研究课;二是在上好级部课题研究课的基础上,每阶段推荐两位教师,围绕课题有目的选择内容,重点准备,精心设计,承担一学期一次的镇级课题研究公开课。为了能够突出本课题研究的意图目的,我们还专门设计了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表,主要分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四大块,特别要求在设计意图栏目说明如何围绕问题进行教学设计的。每次公开研究课活动力争做到课前精心准备、课中大胆实践、课后认真评议。集体评议时先有执教老师进行说课,制定一名教师作中心发言,其他老师再集体评议,通过每次活动,使每位课题组成员都有较大收获。  

2)搭建舞台 促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自从本课题立项以后,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就有了目标和方向,为了使青年教师有更好的竞争氛围和展示舞台,我们组织了35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了说课、上课比赛,并推荐优胜者 卞丽萍 老师参加了2008年武进区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比武,经过教学设计、说课、上课层层筛选最终活动武进区评优课二等奖;周建明、俞晓丽两位青年数学教师在第一届武进区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比赛中均获得二等奖;同时,我们还围绕课题进行了问题情境设计展示。通过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比赛,更新了教师观念,开阔了教师眼界,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3)请进来 走出去 互动双赢  

每学期我校都要派一定数量的老师到外省市听课、学习,其中课题组成员优先安排参加,每次活动回来,外出人员主动向全体课题组成员介绍学到的先进的经验、做法,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沟通,增进校交流。近两学期我们分别与常州市怀德苑小学、常州市清凉小学开展了“城乡互动,聚焦课堂”的联合校本教研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广大教师足不出户而领略到了城市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为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短、平、快的效果。同时,每学期我们还邀请教育教学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一年来我们先后邀请了武进区教研室主任徐惠仁、武进区教研室教研员、特级教师陈春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员吴剀来校作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新课程背景下的说课、备课、上课”、“教育科研行动研究法”的专题讲座,专家们先进的思想、智慧的言语、生动的讲座无不给老师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使课题组成员能更深入地反思、剖析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行为,为更有效的开展后续的课题研究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收到了“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的效果。  

4)开展主题沙龙活动  

为了更好的探讨小学数学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策略、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我们课题组还定期开展主题沙龙活动,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题的沙龙活动,活动中课题组成员各抒己见,就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方法、种类和注意点达成了共识,同时也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困惑,并对本课题研究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3、从实践到理论 鼓励撰写研究性文章  

   在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大胆探索、积极实践的基础上,我们积极鼓励教师把实践中的好的做法、点滴经验、体会反思及时总结,形成文字,上升到理论,认真撰写研究性文章,并有学校组织,择优参加各级各类论文、案例的评选;同时也鼓励教师个人向各级各类报章杂志投稿发表。一年来,课题组成员有多篇研究论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杂志上发表。其中,王丽萍老师撰写的《让学生做问题解决的主人》发表于2007年第一期《小学教师培训》、《多方位设计教学,全过程参与学习》发表于2008年第3期《科学教育》、《架起自主学习的桥梁》发表于2008年第2期《辅导员》教学版;周燕侠老师撰写的《在对话中打磨有效的教学设计》2008年《常州教师教育》第7期;庄燕静老师撰写的《让每个学生都爱学数学》2008年《常州教师教育》第8 ;吴洪芳老师撰写的《警惕合作学习中的轻重颠倒》发表于2008年第4期《小学教师培训》;卞丽萍老师撰写的《练习,不再让学生避而远之》发表于《武进日报》;陈一新老师撰写《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发表于2007年第5期《小学教师培训》、《让智慧在指尖跳跃》;陆敏仪了老师撰写《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获2007年武进区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周建明老师撰写的《激趣、启思、探索、构建》获2007年武进区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所有这些文章的发表和获奖都是课题组成员开展扎实研究、善于总结、勤于反思、乐于笔耕的初步成果体现,我们将继续发扬这种科学、严谨而有实效研究态度。  

六、研究成效   

通过前阶段课题组成员群策群力,按照课题计划有序开展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了一些初步的阶段性成果。  

1、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教学上能较好地把握,并就如何围绕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在一至六年级各册数学教材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已形成较为理想的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设计,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较好的范本,我们将及时做好总结推广工作,以起到辐射效应。  

    对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不同课型,让学生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策略有: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操作情境、有悬念的质疑情境等。  

   例如:陈一新老师在上《圆周长的计算》研究课时,以问题情境导入让学生思考,首先出示一圆环,让学生思考怎样求出这个圆环的周长?学生略一思考,很快想出了用绕圈法和滚动法来求出圆环的周长,这时老师用一根一头栓一个小球的绳子抡出一个圆,并顺势提问:用绕圈法和滚动法能求出抡出圆的周长吗?学生面露难色,此时,老师停下手中绳子转动,又抛出一个问题:你估计抡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然后很自然地引出课题:圆周长的计算吴洪芳老师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给每位学生发一张平行四边形硬纸,然后提出问题:怎样将这张平行四边形硬纸转化成长方形?则很好地应用了质疑情境,在其中又和操作情境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也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数与代数领域的不同课型,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策略有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有趣的故事情境等。  

例如: 胡彩娣 老师在上《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开头,讲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上发生的故事。说有一天,唐僧给三徒弟分西瓜,先分给孙悟空13,再分给沙和尚26,这时猪八戒开腔了:我肚子大,我要分得最多。唐僧说:好、好、好!那就分给你39,猪八戒开心笑了。聪明的唐僧既满足了猪八戒的贪欲,又做到了公平合理。此时, 胡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唐僧是怎样做到两者兼有的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于是 老师很自然地揭题:其实这个故事里面隐含了数学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                  

2、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调整,学生学的主动,教师教的轻松,课堂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课题研究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总是充满着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机械模仿、枯燥乏味,而是主动积极、善于思考、敢于挑战、富有活力和激情。许多学生有原来的怕数学变成喜欢数学了,这可以说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  

七、研究困惑和今后努力方向   

   一年多来,课题组成员经过不断实践、大胆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困惑:  

教育科研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工程。对于农村一线教师来说,由于日常教学工作繁重,教师学习、进修充电时间很少,以至于理论积淀和反思能力都还处于低层次阶段;研究方法还做的不够严谨和精确,研究活动有时候还不够规律,研究工作存在不够深入现象。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加强教科研工作,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并创造条件让教师多外出听课、学习,让先进的思想、经验充实教师;同时我们还将多邀请教育教学的专家来校作讲座、听课、教研,使课题顺利进行。  

最后,恳请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使我校的课题研究在今后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