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课题研究 >> 着眼于学生发展打造三近文化的策略研究 >> 阶段成果 >> 理论学习

实现“内容理解”与“学习语言形式”的统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06-27


实现“内容理解”与“学习语言形式”的统一  

    阅读教学有两大基本任务:第一是学会阅读,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读懂文章的内容,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获得知识、了解世界、体会思想和情感,学习做人和处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里面,读懂语言文字功夫的训练是核心,而“获得、了解、体会到”等则是读懂文字的衍生物,是阅读教学的副产品。第二是学习语言形式。在阅读过程中学习遣词用句、积累语言、认识材料、学习材料选择、布局谋篇。这两大任务是反映了语文教学基本特性的任务,两个任务的完成是围绕着“文本的语言形式”的学习来实现的。  

    一、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读懂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有色、有光有亮、有形有态、有情感的具体形象,转化为意义和思想”。  

    阅读就要读懂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读懂文字所表达的内容的过程是“语言文字向形象的转化的过程”。我们培养阅读能力,教学生学会阅读,其实就是要培养学生读懂语言文字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独立地将语言文字转化为作者要表达的形象、意义和思想的能力”。  

    阅读实践中,有的语言文字可以实现“语言文字与对具体事物、具体现象的直接对应性转化”,这是简单的想象、联想过程,随着学生阅历的增加、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过程中很多语言文字可以实现“直接的对应性转化”。而有的语言文字则需要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已有的表象经验等进行“形象迁移、替换和加工、改造”才能完成。这是比较复杂的转化。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训练的“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形象迁移、替换和加工改造”来完成对于他们来讲属于比较复杂的转化。  

    实际教学中,遇到了比较复杂的转化过程,有教师用课件来代替,用“课件直观的形象的呈现”代替学生的“迁移、替换和创造”。从课堂实际看,缩短了认知时间,学生很快地认知了事物,完成了语言文字向形象的转化。但是,就“学会阅读”功夫来讲,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学生读文字后自己联系实际、已有经验和情感进行转化的过程被课件“替换”了,而“迁移、替换和创造形象”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学生自己读文字,进行形象迁移、替换的过程中该融进去的情感没有被主动融入,语言文字变得枯燥起来。  

    语文的阅读课与数学课、科学课、品德课、物理化学课等课堂学习以“单纯的认识事物特征和道理”为主要任务的教学不同点在于:阅读过程是语言文字在头脑中的转化过程,在于培养学生自己“将语言文字转化为事物特征、思想、情感的能力并融入自己情感”的过程。  

    在有关的话题讨论中,有老师提出了“看电视”与“阅读”的异同问题。阅读与看电视的最大不同点是:阅读,是“文字输入到头脑——头脑对文字进行加工——形成形象、情感、思想”的信息加工过程;看电视,是“形象输入到头脑——形象存储到头脑——形成形象、情感、思想”的信息加工过程,说简单一点,阅读是从文字到形象,而看电视是从形象到形象。  

    因此,阅读教学,抓住关键的语言文字来培养阅读能力,指的是要“抓住那些有一定转换难度的关键语言,调动、帮助他们建立起的类似的经验,指导、帮助他们完成那些属于比较复杂的、难于独立完成的转化”。课件可以解决必须的经验储备问题,但阅读教学绝不是将语言所表现的全部形象都用课件呈现出来,而是提供他们没有的部分表象、经验,引导他们自己在头脑中对这些形象、经验进行“迁移、替换和加工、改造”。这才能对学生读懂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行有效地训练。  

    二、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形式在表达内容方面所起的作用。  

“语言形式”,具体包括词语和句子、材料的思考、材料的选择、文章的布局谋篇。  

阅读学习,最终要使学生积累语言,学会表达,在阅读当中学习写作。这就涉及到语言形式学习的问题。  

    语言形式的学习,包括如下内容:一是积累丰富的的语言材料;二是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形式的知识;三是体会语言形式对内容表达做起的作用。  

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语文的课程标准中分别表述为:  

    “阅读中积累词语”(低段)、“感受语言的优美”、(低段)“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低段);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中段)、“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中段)、“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中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中段)、“背诵优秀诗文50()”(中段);  

    “辨别词语的感情  色彩”(高段)、“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高段)、“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高段)、“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高段)、“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高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高段)。  

    需要提出的是,课程标准并没有具体提出“哪类优美的语言形式、哪些基本的表达方法、哪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关键词句、标点、节奏声调在表情达意中的哪些具体作用”,这需要针对与具体的文本的内容和情感表达特性、作者所采用的典型语言形式来作出具体分析。  

    三、实现“读懂内容”和“学习语言形式”统一  

阅读教学的特性是学习语言形式,凭借语言形式读懂内容、学习语言表达形式,都是在学习语言。但是,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如下三种有失偏颇的情形:  

    第一种情形:丢掉语言文字做空洞的内容分析,将语文课上成道德课、生活课、常识课。  

    常见的现象就是老师提出关于“文章写了什么、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这样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的时候,老师顺便问一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回答正确,教学环节结束,继续往下进行。  

    第二种情形,注意抓住语言文字去引导学生学习内容、体会内容、情感和思想,但是忽略对语言形式“作用”的感悟品析。  

    教学中,教师能够围绕“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情感”去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现了事物的典型或人物特征、在表达情感思想方面起了强调作用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去深入的体会。但是,“这些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起到了怎样的特殊的作用?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教学中,教师则往往忽略掉了。  

    第三种情形,脱离文本的情境,孤立地去研究语言形式  

    在引导学生“读懂”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典型的语言现象”(常见的是一些修辞手法的句子、段落构成方式等)时,教师“撇开理解文本内容的情境”,开始引导学生针对语言现象,去讲解、分析语文基本知识,甚者,马上结合具体材料(或者教师提供,或者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运用教师讲解的语言形式的知识。讲完、练完,再回头引导学生去抓住课本中的语言去理解其他内容。  

   

    “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语言形式学习”的关系的处理出了问题,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低下、学生的语文能力低下。  

    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将读懂内容与语言形式的训练辩证地统一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之中,要抓好三个必备环节的落实:  

    环节一:感悟语言形式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和情感。  

    感悟语言形式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和情感,其实就是读书,实现“语言文字”向“形象、意义和思想”的转化。学生自己能够实现转化的,教给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完成;学生有困难的,教师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完成那些“比较复杂”的转化——抓住关键的语言现象,指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事物的典型特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产生预期的、积极地情感变化,与读者共鸣。  

    环节二、指导学生品味典型语言形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语言形式在表情达意方面是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的。作者为了突出表现事物的特征、突出表达思想感情,总要采用一些“蕴含了语言表达基本规律”的典型的语言形式。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言”体会事物特征、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的同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针对“典型”的语言形式,去品味: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强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这样的语言形式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这样写就能够突出特点、强调表达感情?  

    环节三、赏析典型作者表达出来的美妙情境和美妙的语言。  

    赏析的基本手段就是朗读:读出典型语言所强调的意思、强调表达出来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练习,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朗读时针对性相互倾听和评议——倾听:朗读人是否读出了作者突出的事物的特征,是否读出了作者在这里要强调表达的情感态度;评议:朗读人是否读出了事物的特征和作者强调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是怎么读出来的,如有问题,该怎么修正。  

    这里,朗读实现了对语言的进一步深刻的感悟(包括语言形式的结构、音韵、句式特点),强化了积累,结合具体的文本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对语言形式的认识,促进其自主建构到自我语言形式知识体系之中。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