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课题研究 >> 着眼于学生发展打造三近文化的策略研究 >> 课题方案 >> 子课题方案

依托学校“三近文化”载体,提升少先队员道德素养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黄建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2-04


《依托学校“三近文化”载体,提升少先队员道德素养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时代对道德素质的需求  

少先队员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  

2008年起,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在未成年人中长期组织开展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道德实践活动,动员全国城乡的未成年人,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增强道德意识、强化道德养成,践行道德规范、提高道德素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成为影响和号召广大未成年人的响亮主题。2013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发文: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进一步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未成年人向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学习,见贤思齐,从力所能及做起,培养勤奋学习、积极上进、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行,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实现中国梦人生志向的优秀小公民。  

少先队员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肩负着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历史重任。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活跃、好奇、求知欲强、可塑性大,接受新事物快。但容易偏激,比较盲目,是非判断能力有所局限。因此,加强少先队员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成为当前少先队工作的首要任务。  

2.我校道德素质的传承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由清末举人孙清载创办的“三近书院”发展而来,取《中庸》“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之义,并以之为校训。历代礼嘉教育志士秉承着“三近”办学思想,学院内队员好学成风,文化素质突出,三近精神种子,得到了广泛的发扬,学校因之更名噪一时,时人称之为“常州东门第一校”。  

改革开放以来,礼嘉中心小学移地新建,新颖、精致的校貌似童话世界,凸现出浓郁的育人氛围。教学楼近智楼、近勇楼和综合大楼近仁楼气势恢弘,传承着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蕴。在20122014年的新一轮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中,我校进一步确立了办学目标:以传承“三近”文化,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力行“让三近文化浸润我们的心灵”的校训。构建规范化、精细化、人本化管理体系,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为发展有突破、特色发展有影响、和谐发展有成效、持续发展有实力的优质品牌小学。  

3.少先队员道德品质现状  

塑造儿童就是塑造未来,道德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经过二十多年以《小队员守则》、《小队员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以“三个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广大青年儿童的思想道德主流是好的,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输送了大批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毋庸违言,由于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些队员中存在的不爱劳动、动手能力差、坐享其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不善合作、不讲礼貌、不守秩序、不爱护环境、只顾自己、没有他人、不能吃苦、心理脆弱、制力不强,缺乏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能力等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罗国杰说:未成年人处于成长的可塑性最强时期,有时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被腐蚀和扭曲的时期,一个人在18岁之前塑造的道德素质,对其一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靠今天的未成年人去  

继承,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要靠今天的未成年人来创造,未成年人的道德素质如何,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少先队组织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基于此,少先队提出了《以“三近文化”为载体,提升少先队员道德素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就是本着从学校实际出发,立足少先队员道德素质的提升,试图通过传承“三近文化”思想教育、进行一系列的少先队活动的过程。  

二、概念的界定  

    三近:即“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取自于《中庸》。“知”同“智”,指智慧、学识、才能;仁:指人与人互相关爱;勇:勇敢。这是儒家倡导的三种道德标准。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意为:一个人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才能具备智慧的才能;只有踊跃地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去,接触生活,了解民众,才能懂得人与人应该互相关爱;只有明辨荣辱、是非、善恶、美丑,才能坚持正义,勇于向邪恶斗争。具备了丰富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和优秀的才能,懂得了确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明确了坚持正义,反对邪恶,就会成为对国家的有用人才。  

文化:社会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本课题涉及的是狭义的文化。  

“三近文化”是我校一百多年来所传承的教育思想和儒家修身文化蕴育而成的近智、近仁、近勇的思想。  

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素养:即修养。
道德素养: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
  

三、研究目标  

1.研究的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使队员具有较高的现代化公民道德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义务感、拥有感恩情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形成我校优良校风,提高队员的道德素养,为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的现代人,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  

 2. 研究的具体目标:  

力行“三近”,使之成为我校特色化课程。使少先队员成为:勤奋好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近智之星”;珍爱自己、关爱他人、热爱社会的“近仁之星”;明辨荣辱、意志坚强,乐观向上的“近勇之星”;最后成为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三近之星”。  

四、研究内容  

研究的具体过程:建立“三步走”的阶梯式实验操作模式  

第一步:营造氛围,让“三近文化”,浸润校园,入眼入耳。  

学校充分利用教室布置、大队板报、画廊、校园景点布置、校园广播等宣传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三近文化”,使全体老师与少先队员深刻了解“三近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意义。校园“近智”楼、“近勇”楼、“近仁”楼永久性标志,时时提示着“三近”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校园的小路名、警示牌、绿化带等,这些无不彰显着“三近”文化的光芒。学校还将适时地悬挂爱心故事宣传画;张贴宣传标语;开辟室内外专栏;设置感恩募集箱等。校行政、德育处、少先大队联合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力行“让三近文化浸润我们的心灵”的校训。大大增强了师生的参与秉承“三近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参与面与受教育面均达到了100%  

第二步 选好载体,让“三近文化”,走进活动,进脑入心。  

1.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在分科课程基础上设立综合化的学习目标,力图体现人文与科学、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体现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应用的教育取向,我们可以看到学科教育正在拓展自己的视野,他们需要与活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整合。精心设计的“三近力行”活动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载体,活动与学科的紧密结合产生了互动作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共同提高。学科辅导老师成为了多层次、多方位“三近文化”的宣传者、传播者、践行者,围绕儿童与家庭、儿童与社会、儿童与伙伴、儿童与自然、儿童与自我等基本关系,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将“三近文化”融会贯通,使队员的道德素养综合化、实用化。  

2.与学校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  

1、读书节——以“近智”教育内容为主题,系列活动形式多样:征文比赛、朗读比赛、书法比赛、古诗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激发队员爱读书、读好书的情感,提高对“三近文化”活动的认识,提高队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科技节——以“近智”教育内容为主题。这些活动的设计以“实践、创新”为主,活动通过创新科技小报、科技小制作、科技小论文、创新金点子等活动,使队员在学习探索与研究相结合,兴趣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实际应用与科技创新相结合。要充分发挥队员参与科技活动的主体性,积极性。  

3、艺术节——以“近勇”教育内容为主题。力图通过队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队员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也要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艺术氛围,开展形式多样、个性丰富的艺术活动,在艺术教育的拓展中找到富有生命力的落脚点。在学校的“嘉嘉”艺术节活动中,渗透了“三近力行”活动的内容。可通过诗歌朗诵、儿歌童谣、小品表演、征文演讲、歌曲联唱、现场书画等艺术形式向全体队员进行“三近力行”的教育,在充满童趣的形式多样的游戏比赛活动中去享受“三近文化”的浸润。  

4、体育节——以“近勇”教育内容为主题,通过组织篮球赛、足球赛、田径比赛,跳绳比赛、踢毽比赛、广播操比赛等,并采用现场颁发奖状奖品的仪式激发队员勇于拼搏、为班集体争光的意识,进一步普及校园群体活动,提高师生身心素质、弘扬校园体育文化,展示师生精神风貌。在体育节中,加强培养队员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和“力行”的自信心。   

3、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以“近仁”教育内容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关爱”利他的教育活动。现在的少先队员大多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的生长环境滋养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关注身边处境困难和不幸的人,不能体会他人的困难和感受,不会主动去关心身边的弱者或弱势群体,是他们的共同缺点。发展少先队员良好的社会生活态度,教会队员关心他人,关心社会,这对于培养少先队员的良好的道德素养发展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依据“学校为主、依托家庭、社区、各方参与、共同育人”的原则,通过开展  

1)爱自己、爱同伴。活动中培养队员做一个明事理、懂礼貌,讲卫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自理能力的好少年。不仅关注校园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和身体残疾少年儿童,积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与武进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与新疆尼勒克县少年儿童手拉手互助活动。  

2)爱学校、爱家庭。了解学校,使队员获得亲身体验,激发队员热爱学校,勤学向上,为校争光;在家庭中感恩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孝敬、理解长辈,主动承担家务。如我开展“礼小,我们幸福的家”,“我爱三近河”“我是学校(中队)的一员,我为学校(中队)出点子”的“金点子”活动,队员们乐意思考,善于合作,共同为中队、为学校献计献策。在家庭开展一些爱心活动,有利于对队员进行孝敬父母,长辈的爱心培养。母亲节、父亲节,做一件关心父母的小事。吃饭请父母先动筷;父母下班回家送上一杯水或递上一双拖鞋;当父母长辈休息时,就要踮起脚尖轻轻走路,以免吵醒他们。“三八”妇女节,对妈妈说一句爱的话语,唱一支爱的歌曲。重阳节,为爷爷奶奶送上一块热腾腾的“重阳糕”,祝福他们生活节节高,身体一年比一年更健康。每一个节日都传递出一个爱的祝愿,每一次爱心涌动都是一次最好的爱的教育。  

3)爱家乡、爱自然。在中队活动中,开展了“我是礼嘉小公民,我为礼嘉增光彩”的活动,活动及培养队员们善于合作的精神,为家乡的发展提供新的力量。同时也要注意为社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参加“文明使者”、“社区消灭废电池”、“社区绿化大家来维护”、“小小居委会主任”、“红十字会募捐”等社区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也引导队员走进社会,学会合作、学会关心,与社区共同成长、共同发展。最后通过“小手拉大手”,然后带动社会的每一个细胞—家庭,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养。  

第三步 把握阵地 ,让“三近文化”, 走进心灵,践于言行。  

“三近之星”评比活动:勤奋好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近智之星”;珍爱自己、关爱他人、热爱社会的“近仁之星”;明辨荣辱、意志坚强,勇于拼搏的“近勇之星”;最后集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三项力行者,成为“三近之星”。  

具体做法:在“三近之星”评比过程中,学校根据队员不同的年龄要求制订了“三近之星”星级比赛。评选出每周、每月、每学期的“近智之星”、 “近仁之星” “近勇之星” “三近之星”,每夺得一颗星星就贴在班级的壁报里面,学期“三近之星”在学校的大型场所进行表彰。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文献资料,学习理论、阅读各类相关信息。  

2.行动研究法: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在研究中寻找正确的途径、方法、措施,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边探究,边实践,边修正,边完善。  

3.比较研究法:通过活动开展前后的调查,以问卷的形式了解队员前后的变化,用数据和事实来做比较,凸显研究的效果。  

4.调查分析法:组织儿童对实践活动所得进行分析处理,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展示主题研究成果。辅导员对组织开展主题性探究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问题和成果,借鉴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处理,来展示课题研究。  

5.个案研究法:针对一个队员课题组(小队)、一个队员子课题的活动组织开展进行全程记载并对小队活动的各阶段进行跟踪调查,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处理,形成研究成果。  

6.经验总结法:积累的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地揭示实质,找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材料,形成理论性的资料。  

研究原则:  

坚持儿童自主参与的原则。此活动是一项以儿童为主体的活动,要充分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儿童自主策划、自愿参与、自我学习、自觉行动,使儿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坚持重在实践的原则。此活动贵在参与,重在实践。要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实践活动,激发儿童参与道德建设的热情,引导儿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坚持基层为主的原则。此活动要向基层深化,切实进入学校、进入家庭、进入社区和公共场所,努力扩大队员的受教育面。  

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要结合本地实际,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情况的儿童现状,制定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努力使每个队员的都受到教育,道德水平都有所提高。  

坚持创新求实的原则。此活动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儿童成长的需求,不断总结经验,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以取得实效为目的,把儿童道德素养的提高作为检验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准。  

坚持齐抓共管的原则。道德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活动的主办部门都要将队员道德建设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培育新世纪合格小公民。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9月——20142月 )  

1.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申报、立项、论证工作。  

2.组建课题组,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研究方法。  

3.通过调查问卷及队员、辅导员座谈等形式,对少先队员的仁爱美德现状、少先队员的家庭教育状况、少先队员及教师相关素质和其他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积累调查信息,撰写调查报告。  

4.召开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论证会,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5.编撰出一套校本教材。  

(二)实验阶段(20142月——20162月)  

1.请有关专家、学者莅临指导,提高课题研究的有效性,扩大课题的影响。  

2.实验中队全面展开学生少先队主题实践活动,参与本课题研究的辅导员做好调查、记载以及队员探究成果等方面的资料,并查找相关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和课题研究。  

3.举行一次中期研究成果报告会。  

4.分析数据,收集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推广活动。  

5.撰写中期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62月——20169月)   

1.撰写结题报告。  

2.展示队员探究学习的成果,课题成果总结,进行成果推广。  

八、保障措施  

1.研究组织保障:由校长担任课题主持人,学校配备行政领导、骨干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健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并做到了“三到位”:领导到位,议事到位、经费到位。   

2.例会制度保障:围绕课题研究的展开,抓好科研队伍,注意点面结合,加强重点难点的攻关力度,使研究活动经常化。  

3.时间保障:确保时间落实,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研讨活动,进行一次全校性的活动,每隔两个月举行课题汇报活动,不断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抓好课题的过程管理。  

4.师资保障:学校聘请有特长的教师担任学校拓展型和探究课程的指导老师。组织有兴趣的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形成特色项目指导教师梯队。   

5.经费保障: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投入。用于购买相关学习资料、购置相关硬件设施、开展活动所需经费、培训经费、宣传经费、奖励经费等。  

九、预期成果  

1、撰写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报告。  

2、编撰出一套比较成熟系统的校本教材。  

3、创建有丰富内涵的课题研究网站。  

 4、少先队员参加主题实践活动的静态成果集结成册。  

十、组织和管理  

(一)课题组成员的条件:  

    课题组成员均为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年轻教师。特别是课题中心组的教师,都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中队辅导员。这些年轻教师都积极地参加本课题的研究,热衷于少先队的事业,也使每位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因此,辅导员们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敬业精神是非常强的,为课题的研究成功的提供了最有力、最实在的保证。  

   (二)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王小明         

    负责课题研究领导保障。       

    副组长:王丽萍     

执行组长:张霞  张红亚  

    张霞: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制定课题研究活动步骤。   

    张红亚:负责校本课程的编撰和开发。   

    成员:张霞  张敏玉 俞瑛  王惠娟  孙丰 时勤亚 卞丽萍 王新旦 陈小玉  姜多  顾洁蓉  徐非  朱鑫昱 奚丽波 陆海花  庄燕静  张梦  屠玉秀  孙彦   

主要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中队活动的策划与开展、资料搜集。   

课题信息技术顾问:陆伟星    

主要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信息技术支撑和课题动态成果的视频制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