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个性之花绽放在涌动的阅读中

作者:张敏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2-24

                     ——浅谈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江苏省“师陶杯”论文二等奖)  

                                 江苏省武进区礼嘉中心小学   张敏玉  

摘要: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突破阅读瓶颈,提升阅读质量。以学生主体个性化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语言研究、主动进行语言实践、主动思维、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和整体素质的个性化发展为目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 阅读、个性化、教学模式  

   

著名诗人舒婷说过:“诗歌只是一粒种子,花朵是你培育出来的。”一部真正的作品是属于读者的,阅读活动的整个过程也属于读者。然而,反观现实中的有些语文课,学生的阅读近乎“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孩子们不是在阅读,而是在激情飞扬中强求一致的情感体验,让所有的领悟、感受、认识都统一在标准的答案之下。这样我们也就很难见到根植于学生情感土壤上的洋溢个性的思想火化,更多的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精心合作的“插花”艺术。  

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普遍存在着与感悟积累、情感体验、思维培育等语文整体素质的培养游离的现象,这不仅无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还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完善和综合能力的发展,也与语文教学要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一任务不符。“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教学的新模式,引入个性化教学原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了较大的改革,以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个性活动获得主动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显然,《课程标准》中的这段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   

一、理论依据   

伴随着教学观从知识本位到智力本位再到人本位的变化,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教学的关键,而个性的发展又恰恰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突破。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对个性下了定义:“决定了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和动力组织。”因此个性的本质特征为:第一,个性的整体性,即个性是全面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三,个性的独特性,即个性的差异性。个性不是芸芸众生的品质,而是活生生的各不相同的人格;第三,个性的多面性,即个性是由生物因素、心理,社会经验和人性倾向等结构组成的;第四,个性的动力性,这是由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推导出来的特性,即个性是人体的一个内在的动力因素,即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动。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能力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要发展个性,就要为他们的生长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阅读教学是一项特殊的认识活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则需要语言的内隐和外显活动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个性化阅读”就是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促使学生将在外部活动中获得的独特的感性认识内化为理性思维,获得的个性化体验转化为情感,并在此基础上继续高一层次的外部和内部活动。   

二、涵义特征   

依据“个性化阅读”以个性化分析和个性化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思想,“个性化阅读” 教学模式构建的是一种以学生主体个性化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语言研究、主动进行语言实践、主动思维、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整体素质的个性化发展为目的新型教学模式。   

1.变教学设计的程序化为活动化   

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往往侧重于设计详尽、周密的“流程”。而“个性化阅读”模式,要求教师抛弃直线型的设计思路,创造辐射型思路,即要着重考虑: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地进入语文学习情境;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哪些困惑,该提供怎样的帮助;怎样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持续活动等。由此设计出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方案。   

2.变教学目标的片面性为整体性   

“个性化阅读”模式中的阅读教学不是词语、句型的操练,也不是单纯为了语言的发展,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习惯、心理感受能力、意志品质、情感和交往能力等整体素质的发展。当然,着力点和突破口是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个性阅读的习惯,主动研究语言、自觉领悟语言规律的能力,强烈的运用语文的内驱力。   

3.变教学过程的封闭性为开放性   

很多阅读教学过程都是按照教师预设的“流程”进行。而“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要求教学的全程是动态发展的,是适时变化的,学生的课堂表现是调整教学进程的基本依据。它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开放,即师生在角色扮演上要形成良好的转换机制;也要求教学结果或者是阅读产品开放,即意味着教学结果可以有多种可能性,并激励学生将内倾性的个性化体验转化为外在交际。   

4.变被动应答式教学为主动参与式教学   

“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抛弃了“呈现-分析-模仿”这一语言训练程式,以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为手段,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的,从语言指向活动,以活动为中介,再迂回到语言。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动脑思考,还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多感官参与,多种心理能力投入,主动地研究,创造性地学习。   

三、结构与操作   

1、一般结构   

“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一般结构呈现为:   

引导质疑形成学习准备  

↓  

自主阅读个性化求解  

↓  

交流成果个体感悟体验  

↓  

进行深入活动实现创新  

它强调让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经过个体或个体之间的个性化活动,对语言材料进行感知与体验从而解决疑难;再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经过群体间的交流,进一步感悟语言规律,并积累语言和尝试运用材料中的语言;最后,根据教学目标或主体意愿及需求,帮助学生选择性地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改编,完成语文创造活动。   

2.教学程序   

与一般结构相对应,就形成了“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即: 质疑求解感悟创新   

1)质疑   

教师借助语言、实物、音像、课件等手段呈现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意义及活动方式,自觉走入已创设的学习情境。   

2)求解   

在阅读情境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自主地阅读材料,并在伙伴合作活动的条件下,对语言材料进行感知、体验,对问题作出初步的分析。   

3)感悟   

在教师组织的集体讨论活动中,教师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同学的从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加以比较,发现规律,对重要的有特色的语言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情境中自觉地通过朗读、背诵或复述甚至表演得到积累,展示教学成果,概括学习方法,梳理思维过程。   

4)创新   

教师继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活动情境中指导他们对原有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并动口动笔或是运用肢体动作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从上述的教学程序可以看出,阅读教学无时不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中进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活动随阅读教学的深入,呈现出由求解到感悟再到创造的逐步向上的阶梯形态。这也正是“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活动性、整体性、开放性、主动性的特征体现。这一程序可以运用于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整体教学的设计,也可以运用于一堂课中某一教学环节的局部设计。   

四、成果分析   

我们在不同的研究阶段,采用观察、检测、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意识、课内外阅读量等方面测评实验班学生的综合语文水平,并与对比班进行了比较。下面是各项测评统计结果:  

1、学习语文的态度和体验(依据教师平时记录及学生自我评价记录)。  

班级   

态度和体验   

实验班   

   实验班的98%的学生爱学语文,没有发现厌学、畏学的现象,普遍具有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   

对比班   

约有25%的学生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完成学习任务的被动性。   

此项统计说明:实验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态度和体验好于对比班。  

2、问题意识与解疑能力(依据教师平时记录及学生自我评价记录统计)。  

班级   

问题意识与解疑   

实验班   

5080%的学生具有自学问题意识,并能积极解疑。学生们养成了积极思考,大胆提问,积极解疑的习惯。   

对比班   

2040%的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多数学生是在教师的要求指导下质疑、解疑。   

此项调查表明:实验班的学生思维活跃,质疑解疑能力得到很大发展。  

3、课内外阅读量(问卷调查,包括学生本人问卷和家长问卷)。  

   

   

二年级   

三年级   

人均阅读数量   

实验班   

10万字   

90万字   

对比班   

8万字   

60万字   

超出率   

25   

50   

最多阅读数量   

实验班   

30万字   

170万字   

对比班   

25万字   

150万字   

超出率   

20   

13.3   

此项调查表明:实验班的学生课内外阅读量有了较大提高。  

通过以上统计对比可以看出,“个性化阅读”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自觉学习的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了个性化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实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个性评价、个性发展。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五、问题与讨论   

构建“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我们要注意以下问题:  

1、张扬个性:培养学生的多元感悟与正确的价值取向  

“个性化阅读”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心理需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把握,充分肯定学生认识,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平台。但是,在这种多元的学习情景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评判,或者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取舍呢?这样或许更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如在教学《三袋麦子》时,我适当地引导,激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结果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自由读课文第一至四自然段,了解小猪、小牛、小猴各自对麦子的不同处理方法。  

教师:小猪、小牛、小猴都收到了一袋麦子,可由于他们的做法不一,结果也就不一样了,你喜欢谁的做法呢?  

学生1:我觉得小猴的方法好,你看他把麦子都种下了地,收获了很多的麦子,这样他就有吃不完的麦子。  

大多数学生点头应和,赞同者都把手放了下来。  

学生2:我喜欢小牛,我觉得小牛的做法最好。因为小牛做事很有计划,他得到一袋麦子后没有马上吃,而是先吃家里的杂粮,还把麦子常搬到外面去晒。小猪和他比,显得太贪吃;小猴和他比,什么也没吃上,显得太不值得。当然,如果小牛也种上一些麦子,那就更好了,眼前有得吃,将来有得用。  

教师:你会拿小牛和小猪小猴比,说得挺有道理的。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关键是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3:我喜欢小猪。(因为该生很胖,很多学生都笑起来。)  

教师:说说你的想法吧。  

学生3:小猪做些好吃的那才叫过年呢,不像小牛和小猴那样,一点点小事就想得那么长远。  

学生4:想得长远有什么不好?长言说,那叫无后顾之忧呢!  

学生3:小猪这叫有大将风度,一口袋麦子一百个人拿到,起码有九十九个人用来做吃的。你们看书上画的小猪多活泼可爱,说不定他的特长是做厨师,做生意,赚的钱一下就能买几十袋麦子呢!他有必要去考虑那么多吗?  

教师:你的想法很独特,体现出了丰富的想像。同学们,大家在讨论中尽管想法不一样,但各有各的理由,同时你们在讨论中相互学习,不断产生新的更合理的想法。我想,这就是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要追求的。让我们共同努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每一件事。  

几句简单的点拨,不轻易反对学生有个性的观点,往往会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高尚的情感得以滋生,良好的个性得以培植,创新的意识得以显彰。  

2、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灵性  

自主性学习是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手段。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活动应该是有目的的、有目标的,而小学生以恰恰是“无知”的,所以很容易发生“意外”和出现“差错”,这当然就需要教师作及时的正确的导引,以使学生能够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和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如教学《丑小鸭》一文中,孩子们一起感受了丑小鸭的曲折历程:自从出世后就被人看不起,谁都欺负它,被迫离家出走处境不仅没有改善,情况反而更糟了。最后它意外地发现自己不是丑小鸭而是一只漂亮的天鹅。
  学到这,大家都为丑小鸭的曲折历程又悲又喜,想一吐为快,谈谈读课文后的感受,体会。
  有的激动“丑小鸭,太棒了!不怕困难,勇敢坚强地活了下来!”
  有的高兴“丑小鸭美梦成真,我真替它高兴!”
  有的生气“这些动物真是欺人太甚,就因为丑小鸭丑就这样欺负它,虽然丑,但它有长处啊!”
  有的明辩“外表丑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美!”
  有的领悟“对伙伴要诚恳友好,互相尊重、帮助”“遇到困难时坚强、不气馁,战胜困难,就能梦想成真”
  ……  

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情感活动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述和说明;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对同一情境的刺激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现。只有这样,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才是
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灵性  

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当然,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我们不要轻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个性阅读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由此可见,自主与导引必须“合二为一”,必须“高度统一”,只有这样,自主性学习才能直正产生实效,“个性化阅读”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曹明海.理解与构建——语文阅读活动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第13  

2、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第238  

3、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第20  

4、张文海.现代阅读教学新论[J].语文阅读与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