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外资源拓展点的寻找

作者:吴惠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2-18

一、      利用文中的插图作为拓展点。   

课文中的插图大都是课文中重点的段落内容和课文中心的体现,学生能从中直接通过观察理解课文中心的素材。所以抓住教材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利用课外阅读所积累的知识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是学生课内外知识有机融合的方法之一。在进行《走,我们去植树》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利用恰当的语气读好课题,并通过讨论理解少先队员去植树时的高兴心情,然后引导学生观看插图,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少先队员此时的心情非常高兴。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句从不同的角度(人物的动作、神态、姿势等)去说,一两句、三五句,只要能做到内容具体就行了。这样,既了给学生一个把课外知识在课内释放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少先队员们为自己能为绿化家乡,美化祖国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而无比高兴的内心世界。  

二、      利用文中的标点符号作为拓展点。   

一篇精美的课文总是由文字和不同的标点符号组成,恰当的标点符号往往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所以,抓住标点符号把学生课外知识引进课堂,不仅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使课堂教学紧紧地围绕重难点进行。在进行《走,我们去植树》一文时课文第二节中有一个省略号。为了运用这个省略号把学生的课外知识释放出来,我设计了这样的语言训练句式:在荒滩上植树可以 。在公路边植树可以 。在沟渠上植树可以 。在山坡上植树可以 。在 上(边)植树可以 。学生按这样的句式说话,既说出了要表达的语言,又明白了植树的好处,而这正是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   

三、      利用课后设计的训练习题作为拓展点。  

在苏教版现行教材中每一课后编者都设计了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大都是需要学生进行课外调查、访问或亲自动手翻阅资料才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做课前的知识准备工作,然后到课堂中来进行知识汇报。这些知识大都是对课文中心的进一步提升,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走,我们去植树》的课后让学生按树的名称、外形、作用的顺序向同学们介绍一种树木。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向同学介绍了十几种树木,有的树木名字连老师都没有听说过。  

四、抓住关键词语作为拓展点。   

一篇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有的起到提纲挈领点明中心的作用;有的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有的则是一条主线贯穿全文。我们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例如:在《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教学中,公仪休一次拒绝就让送礼人无可奈何,这就给了我们的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于是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了让公仪休能收下礼物,请大家为管家再想想办法。那么公仪休又会想什么办法拒绝呢?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于是我把学生分成了管家智囊团和公仪休智囊团,分组讨论,派代表到课堂前面表演,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认识到了送礼人的虚伪,也体会到公仪休的廉洁。
任何一篇课文只要我们去认真挖掘,里面一定还有许多途径可以让学生把课内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把从各方面得来的知识在课堂上充分释放出来是现在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这样的语文课一定会让全体师生身心愉悦,快乐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