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思考

作者:王惠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2-17

关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思考  

武进区礼嘉中心小学 王惠娟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课标》同时还规定小学六年的阅读量要达到150万字,而小学语文教材的阅读量仅为30万字,要想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单凭语文课堂和阅读教学是难以完成的。杜甫曾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吕叔湘也说:“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为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进行了拓展式课外阅读的探索。所谓拓展式阅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有一定选择性和目的性地加以拓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阅读大量的作品,这既是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措施,也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课本拓展式阅读  

语文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精心选择的,体现了语文教材体系完整,内容精当的特点,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本是教学的凭借,但并不是唯一的。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文本的序列和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实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树立大语文观教育。  

1.前置性阅读。  

任何文本都有着特定的背景和文化内涵,这些信息的掌握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切实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小学生阅历浅和文本背景了解不多的实际,在文本教学前,可结合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前置性的阅读,一是已有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能够减少学生查阅、搜寻素材的时间,提高学生的阅读针对性,如《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提供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作者轶事、名篇佳段、科学常识等内容。在课前适当的时间内安排学生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二是师生共同查找资料。小学生的资料来源有限,加之搜集资料的能力也有一定的不足,在开始阶段,师生可以一起查阅资料,让学生掌握查阅资料的方法和筛选资料的技巧。如在预习《埃及的金字塔》时,我与学生一起利用网络查找有关金字塔的资料、图片,分析哪些资料是有价值的,哪些资料需要重点阅读,这样,学生在对资料的阅读过程中开始走近作者、触摸作者的思绪,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三是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随着学生对资料查阅方法的掌握,在教学前,我布置相关的资料查阅主题,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七律长征》一课,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观看红军长征的图片,学生对这篇课文就会有深刻的了解,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2.关联性阅读。  

课文选取的文章往往是一个作品的节选或同一作者的某一篇文章,学生在学习之后有了一定的兴趣,这时候适时推荐学生阅读与之关联的作品,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也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一是作者、作品的关联。学生在学习了某一作者的作品后,根据学生的兴趣,教师推荐和指导学生查阅、搜集作者的其他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风格。如学习《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组织李白诗歌的朗诵比赛,让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学生在课后查阅、背诵了大量的李白诗歌,虽然有些诗歌学生暂时不能理解,但对学生的阅读积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是时代作品的关联。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同时代作品的阅读和拓展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强化学生对文章背景的理解。如教学苏轼的《观书有感》后,我要求学生查找唐宋八大家的资料和相关作品,让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这种做法以点带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打破了语文教学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束缚。三是题材作品的关联。所谓题材作品的关联,就是围绕文学的题材让学生了解本题材的优秀作品,在加深学生对某一题材理解的过程中拓展阅读面。如我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中,针对送别类诗歌,要求学生掌握这种诗歌的表达方式,同时布置学生搜集、吟诵这类题材的诗歌,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  

3.引领性阅读。  

小学生的阅读往往是依据个人的爱好选择的,针对学生的爱好和课文教学的要求,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引领,能够帮助学生选择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文本教材和语文课程的理解。一是话题引领。针对阅读实际和作品的内容,设计带有诠释性的、有创意的、开放性的话题可以帮助学生牢牢把握作品的主题,让学生成为聪明的人、有思想的人。具体的话题设计可针对整体内容、文章内涵、写作方式等进行。如在学习了《乡下孩子》一课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窗边的小豆豆》,设计了这样的话题:这本书描写了什么样的学校,在这样的学校里学习我们能收获什么?你对我们的学校有何建议?等等。二是原著引领。根据文本节选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阅读原著,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和相关的知识。如在《三打白骨精》教学中,我穿插介绍了《赤壁之战》中的“借东风、苦肉计、离间计、连环计”等相关内容,通过老师的引领,学生感受了古典文学的魅力,然后乘势告诉学生中国人喜欢用“三”这个数字,这些趣事在四大名著常用,激发了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欲望,许多学生课后阅读了原著全集,虽然暂时不能理解原著的内容,但对学生的发展是有价值的。三是功能引领。根据文本的内容选择与之同类的读物,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和阅读,加深对某一内容的理解。如学生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尾巴”的了解,我向学生推荐了《动物世界》,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啄木鸟、猴子、狗、燕子、鱼等更多动物尾巴的用处,这样,学生的阅读不再局限于课本,实现了由课内到课外链接延伸的“立体阅读”。  

二、主题拓展式阅读  

课外阅读是学生依靠个人兴趣、爱好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方式,表现出很强的个性化和自主化的特点,在学生自主选择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学生阅读缺少目的性和针对性,因此,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我们通过有效的主题确立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开展阅读,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1.活动式主题。  

学校的教育往往有着一定的主题,围绕这些主题引导学生阅读,既可以保证学校教育的效果,又能正确引导学生读书的方向和内容。一是学校活动主题。学校开展的活动往往与节庆日、纪念日等和学校发展目标有关系的内容,在阅读内容的确立上,可以围绕学校的活动主题加以选择。如我们根据学校开展的班级文化构建活动要求,围绕“小眼睛看大世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亲子同读一本书”等设计了不同的阅读主题,师生共同选择阅读内容,活动之后及时进行交流分享,较好地实现了活动与课外阅读的有效整合。二是关键事件主题。关键事件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学生虽然对此了解不多,但围绕社会的关键事件选择阅读主题能够培养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如党的十七大召开,我们在高年级推荐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让学生阅读并组织交流活动,学生对当前生活的来之不易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在校的学习机会。三是学生兴趣主题。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一定的兴趣选择,根据学生的兴趣确立主题和选择书目,能够提高阅读的效果,如满足学生知识探究愿望的书目有《少儿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的书目可以推荐秦文君《调皮的日子》、黄蓓佳《我要做个好孩子》、杨红樱《骑着轮箱来的蜜儿》等。符合学生冒险需求的书目有《小灵通漫游未来》、《哈立波特》、《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2.串联式主题。  

在对学生能力和兴趣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阅读的需求,教师介绍、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目,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同主题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对世界文化博大精深的触动。一是内容串联主题,就是根据文本内容选择相近的书目,让学生阅读和理解,根据学生阅读的情况进行交流分享。如以我国古代发明家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为主题,推荐《张衡》、《黄道婆》、《蔡伦》、《李时珍》等书。二是情感串联主题。情感是人类特有的表现,虽然不同种族、民族和国家的作者对同一情感的描述视角、表达方式不同,但其中的情感是相通的。我们根据活动的需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同一主题不同作家的作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增加学生的语言和文化储备。三是方法串联主题。阅读是为写作服务的,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可以围绕写作方法选择阅读素材,使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同时,强化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理解,实现品味佳作、掌握写法的目的。如围绕某一主题选择描写主题内容的童话、文艺故事和科幻小说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写作方法,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  

3.延伸式主题。  

学生对整本作品阅读完成后并不意味着阅读的结束,针对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和需求,可以拓展延伸,从而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深化读书感悟。一是阅读形式的延伸,根据学生阅读的内容推荐相应的电影、话剧,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内涵,如推荐电影《草房子》、《夏洛的网》、《城南旧事》等。二是文本理解的延伸。学生通过对人物、事件的重新编排、表演,能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强化学生的收获,如学生在读完《亲爱的汉修先生》后,组织学生模仿作者,用假想收信人的方式倾诉自己的心声。三是实践活动的延伸。学生喜欢探究事物,在学生阅读相应的作品后,组织学生按照文中的描述方式去观察、了解生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生活。如在学习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后,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并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按照法布尔的做法观察生活中的某一种小动物,然后写出它的生活习性,这样的做法有效地实现了阅读的延伸,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形式,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生活的感悟,较好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三、递进拓展式阅读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阅读能力的实际,开展递进拓展式阅读,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  

1.阅读内容上递进。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同一学生也会因不同的情绪状态有着不同的阅读需求,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递进的阅读内容。一是根据学生的年级推荐书目。在选择书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读物,如一、二年级可以推荐《爱心树》、《一片叶子落下来》、《猜猜我是谁》、《亲爱的小鱼》、《失落的一角》这样有绘图的书目等。中年级可以推荐《夏洛的网》、《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高年级可以推荐《昆虫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四大名著等等。二是根据学生特点选择书目。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阅读需求,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推荐不同类型的书目,能够实现阅读内容的递进。如一年级侧重于儿歌、童谣、故事类,二年级可以增加科普类作品的阅读分量和古典诗词的诵读,三年级适当补充现代、当代文学的阅读,高年级在强化现代、当代文学阅读的同时增加古代经典名著的阅读。三是选择具有坡度性的内容。学生的课外阅读与一般消遣和娱乐性书刊的阅读不同,不仅仅让学生完成规定的阅读量,还应推荐有阅读坡度的书,虽然这些学生读起来有点吃力,但对学生来说是有价值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动脑子,在疑惑中探索得到豁然开朗的乐趣。如《西游记》的原著并非儿童语言,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阅读障碍,但这样的语言,凭借心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克服障碍理解故事的,读这样的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技巧,获得心智的成长。  

2.阅读方式上递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阅读方式的递进指导,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提高阅读效果。一是浏览性阅读。指导学生在拿到书后,浏览书名、封面、目录、插页、序言、介绍以及评论等,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大致了解书稿的内容和感兴趣的章节,为学生掌握查阅、搜集和筛选资料有着重要的作用。二是通览性阅读。指导学生尽量在短时间内通读全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故事的大意,包括主要的情节、角色、场景和关键细节等,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我评价,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三是分析性阅读。教师根据作品的特点设计一定的问题或话题,让学生带着要求选择针对性的章节进行自己的分析,深刻领会作品的内涵,形成学生的价值选择,为后续的分享交流奠定基础。  

3.阅读感悟上递进。  

阅读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汲取,文化的获得,更应注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沟通个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设计递进性的文本理解方式,能够提高作品阅读的效果和质量。一是感悟交流。学生在感悟作品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学生在一定的阅读后,组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通过交流活动既可以实现同伴经验的分享,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二是开展读写训练。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的滋润,活学活用,提高自身素养。让学生动手写的训练是提高阅读效果的手段,也是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的重要举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和对妙词佳句的借鉴,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缩写、续写和仿写等训练,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借鉴。三是搭建成功展示的平台。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包括运用符号、图画和评语等各种方式肯定学生阅读的收获,同时选择优秀的学生作品编辑小报、汇编成册、推荐发表,可以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后续的拓展阅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中的拓展阅读实现了由课内到课外链接延伸的“立体阅读”,架起了语文课程和课外阅读的“彩虹桥”,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树立大语文观,实现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迈出了更为自信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