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篮球专题 >>教学研究

寓教于趣 练在其中——《水平一(二年级)跳短绳》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11-12-14     点击次数:     作者:郑伟锋        来源:本站原创   

寓教于趣  练在其中  

 

——《水平一(二年级)跳短绳计数》教学设计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小学   郑伟锋  

一、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课堂应适合学生”的理念,以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为主要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与运动技能形成等规律,以整体的思路来设计教学与实践,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运动的参与、体验、感知,引导学生在“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这里的“练” 是发展能力的手段,而“乐、动、玩”则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评价要点的确立都围绕“运动参与”来设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二、教材分析  

跳短绳属于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水平一”身体健康学习领域中的内容,也是发展低年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跳短绳是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场地器材要求低,且趣味性强,健身效果好。开展此项运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跳跃的基本活动能力,发展下肢、腰腹和足底的肌肉力量,培养顽强、果断、敏捷的优良品质以及上、下肢协调配合能力二年级学段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积极进取,提高跳绳的能力与水平,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跳短绳这项运动都比较熟悉,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基本上掌握并学会了跳短绳,二年级第一学期的跳短绳的教学应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跳短绳的能力与水平上,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计数能力。所以,教会学生跳绳计数的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跳短绳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计数、反应等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等优良品质。但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和上进心比较强,对新鲜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控制能力较差。跳绳计数看起来简单,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整个跳短绳单元教学中安排1个课时来学习跳短绳计数的方法,对提高学生跳短绳能力和水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体验跳短绳的乐趣,知道跳短绳的计数方法,提高跳短绳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体验跳短绳的乐趣,喜欢和同伴一起游戏,并乐于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身姿  

2、学会跳绳计数的方法,提高跳短绳的水平,培养学生计数能力,发展身体素质。  

3、通过游戏、竞赛与合作,让学生享受体育活动的快乐,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品质。  

四、教学方法  

本课结合二年级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认知规律,以培养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为重点,主要运用游戏、竞赛、合作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互动、尝试和体验的过程中共同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快乐,体验跳短绳的乐趣,学会跳短计数的方法,巩固跳短绳的技术,提高学生的观察、计数等能力,培养学生对跳短绳这项运动的兴趣。同时,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鼓励学生自我表现,让学生显示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  

                                        五、课前准备  

1、人手一绳,分别整齐罢放于1-8区域,场地布置如右图。  

2、课前辅垫,师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跳短绳的情况,熟悉教师手势与口令。  

3、学生自由结伴成5-6人一组,共8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并对每小组进行1-8编号。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 激发兴趣  活动适应(10分钟)  

                                                                                                                                                                                                                                                                                                                                                                                                                                                                            1、整队(如右图),师生问好!检查服装。◇要求:精神饱满  

2、启发导入:教师跳短绳,请三名学生帮老师计数(默数),看看谁数的最正确?◇组织:四列横队      要求:思维活跃  

[设计意图] 设疑,让学生感知跳短绳计数,引出本课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3、活动适应:“快快找家” ◇要求:活动充分  

在教师带领下,学生成一路纵队沿区域慢跑成图形(圆形、S形等),听到教师的信号后,以小组为单位讯速找到组号相对应的区域,面向圆心并排站在横线上(如右图)  

 [设计意图]组织图形慢跑是活跃学生身心,熟悉场地;“快快找家”是队伍调动的手段,使学生进入指定活动区域,增加趣味性。

()培养情趣  获取技能(20分钟)  

1跳“竹杆”               

                                                                                     [方法]利用绳模仿跳“竹杆舞”,5-6人一组,两人面对面双手各持两条绳的两端全蹲(两条绳与地面平行,高度以膝关节为准或更低),节奏“1” 两人双手持绳合并,节奏“2”两人双手持绳分开,节奏“3”“4”重复“12”,一名或多名学生站于两绳中间,“1”双脚跳起骑跨于两条绳,“2”跳起双脚并拢落地站于两绳中间。活动开始小组同学有节奏齐呼1234……。◇要求:明确要求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节奏感,引导学生相互间观察脚部动作,培养小组间的协作配合意识和相互观察能力,为教学跳绳计数服务。

      2、请一学生跳短绳,大家默数。要求:自己默数  

(1)请同学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计()的数。  

(2)请几个同学说说,同学跳绳时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计数的?  

(3)教师讲评,并指出同学们在数数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眼睛不看跳绳同学自已乱数、跳数……  

(4)教师适时过渡教学跳绳计数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知道自己跳绳计数中不足,以便于加深计数方法理解。  

3、教师讲解跳短绳计数的数数方法。  

      [方法]眼睛盯住跳绳人的脚,用点头(或点脚)的方法,使数数节奏也跳绳人跳的节奏一致;一般是动嘴默数,以防影响别人计数;跳绳的同学突然“失败”了,如果绳已过双脚,则算1次,如果绳未过双脚或过一只脚,则不算……)  

4、再请一学生跳短绳,大家数数,报数字。  

5、教师进一步强调重点及注意点。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再次体验跳绳计数,了解同学们学习效果,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6、小组一人跳绳,其余人帮计数,轮流学习,比一比谁数的正确。  

7、自已练一练,再请同伴计数,比一比谁跳的最多?  

[设计意图]同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在实践应该中掌握跳绳计数方法。  

      () 寓创于趣  拓展延伸(5分钟)  

1、启发学生单人花样跳绳的创遍方法和动作,拓展学生思维。  

提示:交换脚跳、矮子跳、向后跳  

2、学生选择或创编单人花样跳法练习,教师巡视。  

3、集体探讨.各别展示,相互体模仿。  

[设计意图] 拓宽学生思维,感受跳绳的魅力,以满足于不同层次学生需求,让跳绳比较强的学生,展示表演的机会。  

() 保持兴趣   恢复身心(5分钟)  

1、启发学生分组用短绳摆各种图形、文字等;  

[设计意图]动静结合,让学生知道绳在体育活动广泛用途,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跳绳计数的方法及注意点;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总结、点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计数方法理解和掌握。  

3、布置课后练习:3-4人一组进行跳绳练习,并相互计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善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平时的体育活动,提高跳绳和计数能力。  

4、帮助教师还收器材,师生再见!  

七、负荷预计: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预计为:40-45%135-140/分。  

八、评价要点  

1、喜欢和同伴一起活动,乐于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  

2学会跳绳计数的方法,善于在跳短绳实践中运用。  

九、教学特色  

1、思维与练习的和谐。本课在教材、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确立本课的重点是跳短绳计数,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强调学生的思维与身体练习的和谐统一。通过教会学生跳绳计数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参与跳短绳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计数、反应等能力,以拓宽体育的育人功能。  

2、强调同伴间的合作。本课主要运用游戏、竞赛、合作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互动、尝试和体验的过程中共同感受跳短绳的乐趣,学会跳绳计数方法,提高跳绳的水平。  

3、器材场地合理应用。本课教学始终围绕“8角棱形”场地,避免了队伍频伐调动,确保课堂教学有序性;本课以短绳为器材,并贯彻全课,体现一场多用,一物多用理念。

附件
               
    文章录入:郑伟锋    责任编辑:郑伟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